您的位置 >> 首页 >>教学天地>>教学成果>>>> 正文

搭建课例研究平台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发表日期:2014/4/23 14:01:02 作者:朱雪琴 有1253位读者读过

搭建课例研究平台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南京市上元中学校本研修做法介绍

校本研修是将校本教研、校本科研、校本培训三者有机整合,以课堂为工作岗位,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发现的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改善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为目标,集教师学习、工作、研究三位一体的制度体系和运作体系,它的终极目标是提高课堂实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打造学校的日常研究生活,使学校成为研究性学习型组织。

不可否认,多年来学校的校本研修不管是自觉还是不自觉,系统还是零散,有效还是无效,事实上一直都在进行。然而将校本教研、校本科研、校本培训三者进行有机整合,对校本研修进行整体规划,使校本研修步入系统化、常态化和有效服务于教育教学等方面做得还很不够。校本研修常常处在一种不自觉、零散以及应付状态之中。因缺乏主线和方向,教师虽忙碌但收效不大,学校有投入但产出不高,疲于应付。

2010年4月6日至9日,南京市教研室在上元中学组织了一次市级教研观摩活动,活动的主题是“课例研究式”教研的实践与思考。上海教科院的4位专家全程参与并指导了活动的整个过程。我校作为承办方,有更多教师参与了活动的全过程,有幸亲身体验了“课例研究式”教研,坐享了“近水楼台”之利。应该说“课例研究式”教研既是对传统教研的一次行动反思,更是对在新的教育背景下如何提高教研活动有效性、拓展教研新路径的再引领。同时也为当下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抓手。活动虽已结束,但活动中所呈现出的教研理念、教研范式给我们留下的印记总是挥之不去。

如何把“课例研究式”引入校本教研,在没有专家的情况下,学校教师是否也能组织开展,并使之成为常态,这是我们在活动结束后一直在思考着的问题。上学期开学不久,学校在对“活动”进行梳理和反思的基础上,决定在借鉴“专家活动”和“专业方案”的基础上,着眼“常态”,删繁就简,保留具有核心价值的步骤与环节,突出可操作性,进行“去专家化”,制定了《上元中学实施“课例研究式”校本教研活动方案》,并着手实施。一段时间的实践让我们欣喜地感受到,在实施“课例研究式”教研的过程中,学校的校本研修在整体上也得到了推进。现结合《上元中学实施“课例研究式”校本教研活动方案》的实践谈几点体会,供大家交流。

一、实施过程:

1.成立小组

教学校长任组长,教务处、教科室主任任副组长,各学科教研组长为组员。

2.学习宣传

①开学第一周,组织召开学科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年级部主任,年级分管教学助理和处室负责人会议,学习“课例研究式”活动的一般流程。

②各学科教研组长确立学科活动组成员;拟定学期学科教学观察主题。

③组织全校教师学习《从真实世界里找学问——记一次课例研究活动》文章,并登陆相关网站,撰写学习体会,上交到教科室。

3.活动引领

①分别与市、区教研室以及教研员进行联系,取得业务支持。

②从数学、物理学科入手,在活动开始组织了3次校内“课例研究式”教研活动。然后是数学学科、物理学科的区级活动,参与人员为区中心组成员,要求我校相关学科教师全员参与,了解活动一般流程;之后二周后在我校又组织一次市级数学学科“课例研究式”活动,除数学教师外,所有学科教研组长全程参与观摩,进一步明确和固化活动的核心步骤并予以推广。

③召开教研组长会议、制定学符合科特点的“课例研究式“教研组活动方案,进一步明确学期活动研究的主题,上课的教师以及活动的时间安排。

④行政蹲点教研组,了解、反馈活动开展情况。

⑤学校组织了校级“课例研究式”校本教研活动专项视导。

⑥每学期我校各学科教研组至少组织开展了1次“课例研究式”教研活动,并撰写了相关活动总结和报告。

4.总结提升

①撰写活动报告。

②归整过程性资料(包括实录的音像)。

③完善各学科“课例研究式”教研方案。

④对实施效果好的教研组和教师个人进行表彰。

⑤积极申报《关于“课例研究式”校本教研实施策略研究》省级课题。

二、实践体会:

(一)找准抓手,明方向

有效的校本研修,重要之首在于研修内容是否满足教师的需要,是否能被多数教师所认同。“课例研究式”校本教研是基于一线教师、基于课堂的行动研究,与教师的教学水平的改善有着直接的联系。它借助课堂观察,用数据说话;借助课堂实录,开展微格研讨;发现问题,跟进研修。活动中,无论是对上课的教师,还是听课的教师都有着很强的影响力。伴随一个又一个不良教学行为的转变,课堂正朝着从低效到有效再到高效的方向推进。正是这些能感受得到的变化,让很多老师,由被动观望,走向积极参与。尽管此项工作的开展,尚有许多问题要解决,但我们坚信,有了教师认同的基础,以此为抓手,校本研修就能在正确的方向上前行。

(二)活动培训,有要求

培训是活动开展有效的前提。围绕这一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组织系列校本培训。对通识部分我们采用集中培训。如组织全校教师学习《从真实世界里找学问——记一次课例研究活动》文章,并要求登陆相关网站,撰写学习体会等;对不同学段采用分层培训。如组织召开学科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年级部主任,年级分管教学助理和处室负责人会议,学习“课例研究式”活动的一般流程;对操作部分采用动态培训的形式。如要求所有教师参与数学、物理学科在校组织的市区“课例研究式”教研活动。要求在活动中熟悉流程,制定出各自的学科观察量表等。

(三)教研科研,切主题

校本科研作为教育科研的草根,关注的课题理应在鲜活的课堂。“课例研究式”教研以常态课堂为例,关注课堂生成,感受精彩,体验无奈,在否定之否定中进行着螺旋式上升。其中蕴含着丰富而有价值的课题资源,相比“大课题”的华贵显得有些小巧朴实,但它是“草根”,有用。在教研组制定学期教研计划时,学校把组内研讨拟定学科课例研究的主题,作为刚性要求写入计划。并引导教师把自己观察的主题,作为研究的课题,纳入校级课题管理。

三、实践收获和成效

(一)激活了教师参与校本研修的兴趣

三年来,全校10个教研组每学期起码进行1次“课例研究式”,研究的问题有教法探究、学法指导、课型讨论、教师角色定位、如何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如何构建知识体系、如何有效利用教学资源、如何突出重点及分散和突破难点、如何提高教学过程中设问的有效性和提问的技巧性、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等等;例如由初二年物理备课组王金伟老师执教苏科版物理第八章第二节《重力》作为市级示范课,侧重于“如何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课例研究课获得极大成功,得到区、市、专家及各兄弟学校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影响较大。他说自已经历了一次激烈的头脑风暴,可以用八个字来形容:“震撼、实践、困惑、收获”。在年底的课例研究总结会上,几乎所有参与的教师都认为有了很大的收获和改变,总结为:1、注意了教学语言的精练和科学准确性。“千锤百炼,只为一问”,注重了教师课堂提问的指向性和有效性。2、使用小组合作学习,使得小组讨论的实用、有效性大大提高。同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弥补了交流方式的单一。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和生本交流在课堂上充分发挥着应有作用,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尽可能的挖掘了学生的学习潜能。3、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中即时生成的教学情境,问题情境的构建要适时、适当、适度。教师在“观察员”的火眼金睛下,看到了自己课堂教学中真实的“轨迹”,揭示课堂教学中发生的有意义的问题;透过课堂发生的现象,洞察现象背后隐藏着的本质;帮助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二)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由于课例源于课堂教学现实,解决课堂存在具体问题,所以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与支持,许多教与学的矛盾得到解决,促进了教学相长,师生互相调适,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又提高教学效果,由胡景明老师执教的《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一)》经过多次打磨,进行教法探究,学生们课上兴致很高,积极思考,合作探究,又培养了学习的兴趣和获得知识的能力,更体验了协作的乐趣。

(三)加快了骨干教师的成长

 “课例研究式”活动结合学校推行的青蓝工程,新老教师结对子,以师带徒,以新促老,使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又让老教师把自己的教学经验理论化并得到推广,真正做到相得益彰。教师在良好的教研氛围中逐渐成长, 2010年我校有55位教师获得区级以上教学教研骨干和带头人称号,今年我校有陈敏兰、朱雪琴、吴琨等9位教师获江宁区第二届特带优后备的荣誉称号。

(四)教会了教师调查学情的方法

初中课程改革,都对教师进行全员培训,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观念普遍为教师所接受,但是理论上的学习、理性的思考远不及通过实践对人产生的影响。通过“课例研究式”活动的开展,教师们的教育观、学生观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课堂教学手段、评价方式也随之变革。大部分教师明显改变了传统的单纯知识传授,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主动获得知识的思想意识的形成,课改年段教师更加重视学生学习过程性评价,师生双方的教育价值观有质的飞跃,基本上适应了新课程的精神。近三年来我校有60多位教师在区级、市级优质课比赛获一等奖,有关课堂教学行为改变和探究的论文有69篇发表,468篇论文获奖,我校教科室也将学校教师课例研究的成果编辑成5期《课改活页》,今年3月在我校举办的课例研究区级现场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反思一年多来我校校本研修所做的工作,感受最深的是:由于找准了抓手,明确了方向,使得校本研修正从自发走向自觉,由零散走向系统。随着时间的推移,相信我校的校本研修也一定会向着有效和高效迈进。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