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校园动态>>校园新闻(天印大道)>>>> 正文

写在宜兴学习之后

发表日期:2010/10/11 11:18:47 作者:无 有852位读者读过

写在宜兴学习之后

南京市上元中学   李杏丽

“世界上只有一把紫砂壶,它的名字叫宜兴。”宜兴不仅是旅游胜地,这两年课堂改革活动频繁,让我们全国的教育工作者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2010年9月26日,我们上元中学一行六人在罗明校长的带领下又来到了著名的陶都。为什么说“又”,是因为我们去年的宜兴实验中学 “两类结构”之行。至今,我们还有很多的老师把它融合在自己的教学中,师生受益匪浅。

这次我们去的学校是宜兴外国语学校,活动由江苏省教育学会、浙江省教育学会、山东省教育学会主办的,会议主题是:苏、鲁、浙初中名校课堂文化论坛暨教学观摩活动。

     去的路上,我内心是抱着急于解决困惑的期待去的。这两年,我们江宁区也走在全国课堂改革的前面,用开放的姿态、博大的胸怀去吸纳国、内外的很多“精华”,所有一线的教师学习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并积极实践着。新开拓的道路肯定是布满荆棘的,在最近一年多的时间里,我的课堂融合了多媒体教学、洋思导学案、杜郎口小组合作、新西兰友善用脑、宜兴两类结构多种元素,一路上产生了很多的困惑,急需专家指导、与人探讨。

    “群贤毕至聚阳羡之地话课改,少长咸集登宜外讲坛竞风流。”会场两旁的对联内容大气而具有地方特色,让我们对27号一天的三场讲座和三节观摩课充满了好奇,到底会怎么个“竞风流”法呢?

     宜兴外国语学校校长姚建光讲座题目:参与——一种纯粹的教学。他从“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三个角度向来宾介绍了他们学校特色教学的“参与式教学”。课堂主要特征:问题引领、主动参与、互动生成、生动发展;流程:内容情境化、问题次序化、方法结构化、结果内化;总体要求:课前学会自习(自主)、课中学会效率(合作)、课后少作业(探索);内涵外延:想参与、会参与、坚持参与;重要要素:激发学生主动进入学习过程,自我组织和合作学习。

     一番理论介绍下来,我们都感觉似曾相识。杨秀娟老师说:“这不是我们学校去年做的小组合作吗?我们过去一年一直这么做的,学生到后来培训的可好了,课堂展示素质和能力都特别好。” 我说那是要恭喜你的啊。宜兴外国语学校提炼了一个关键词——“参与”。是啊 ,理想的课堂是对话的、智慧的、愉悦的。导学让学生自己解决一部分,剩下的问题带着进课堂,师生互动后学生在能带着问题出课堂,然后进行个人的主动探究,那是多么理想的教学流程啊!

      接下来浙江宁波市鄞州实验中学朱时宏校长谈了他们所做的“四大关注,打造新学校”。年轻的校长和年轻的教师团队,坚持“育人为本、因性教育、育人以德”的办学思想,坚持“敢于探索、大胆探索”的路线,以培养整体素质好、活动能力强、发展后劲足的品正学芳的初衷毕业生为目标,从关注学生、关注课程、关注课堂、关注教师四个方面进行新课程的改革实践,落实德育小班化、全面课程制、自主学习制,倡导校园“和文化”,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

     看了他们学校“德育小班化”、 “培元课程”、“品正学芳社”、“个性特长课”等主题的很多照片,感觉到这个只有四岁的学校真的做了很多事情,注重环境育人、氛围育人、情感育人,南方的人文气息很重,也很感染人。

     最后山东杜郎口中学的孙海平校长介绍了“杜郎口六宝”中的第一大宝——权力下放、责任上移。会场里兴奋的掌声让我

想起在三年前“杜郎口课堂教学七日研修班”中第一次听到这些的时候,内心也是这样激动,激动于他们这样激情的工作状态;也业无比钦佩,钦佩于他们如此魄力的改革勇气。那几天里我一气呵成了两万字的学习札记,觉得像他们这样严肃、认真的态度才是在做“真”教育。你从孙校长神采飞扬、熟记于心的现场脱稿讲演中不难坚信:杜郎口人正是这样每天在做着,认真的做着。而对于现场的很多学校管理者来说:这只是个传奇。

     下午的三节语文课没给我新鲜感的是杜郎口于娜老师的《最后一课》,因为听过多次的缘故。但不得不承认学生的学习状态是最好的,学生参与的广度和真实性也是最棒的。就是听来觉得琐碎,语文味缺乏,对文本探究也没有逻辑,深度也不够。

      鄞州实验中学俞志涛老师的《老王》一课颠覆了我之前听于娜老师一课的遗憾,老师虽然只有一年的教龄,但语言感染力强,素养高,能力强,在他的带动下把课文分析的是深入浅出,余“味”绕梁。但学生却出奇的安静,学生的思维参率肯定是高的,但学生参与机会太少,偶然的一些问题也只有几个学生敢于把自己的想法在课堂上与老师同学交流。我在想,是不是因为老师说的太好了,学生可能担心说不到那个层面上,破坏了课的整体“美”。

      我个人最喜欢的一堂课是宜兴外国语学校史卫琴老师《父母的心》。这节课的设计体现了“参与式”教学模式,通过导学案学生自主学习一部分,产生困惑带进课堂,在课堂中小组合作、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来解决同学提出的主要问题;老师随堂备课,与学生共同探讨,帮助学生提升;学生获得新知后产生新的疑问带出课堂,做个人探索。课也上得很流畅、很美,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带来的动画《苹果树》做了情景导入,抒情的钢琴曲贯穿了整个课堂,在几个关键的时候播放出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但也不难看出,理想与实际的差距。课堂问题的提出本是学生的活,但确成了老师的活,老师本身也是要随堂备课解决真正是由学生提出的问题的,这样成了“有备而来”;小组合作的成果没有展示在课堂上,却让老师帮学生课前排练的表演上了台;。这样看来,课堂效果在课前就得到了保证,课堂生成的东西太少。老师不够信任学生,表面上看让学生课前、课中、课后参与,事实上还是老师在主控着内容,所以课堂完美,却不灵动。

正是因为我的喜欢,所以希翼的更多。但也能理解老师的精心,如果学生在平时不是一直这样训练的,他们不会具备优秀的提问能力、合作能力和展示能力,那样的话,这堂课就砸了。正如一位江苏的专家在第二天上午的点评道:穿新鞋,走老路,但还就是走对了。大容量、快节奏的教学内容如何给学生那么多的建构时间?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并不矛盾。课堂上教师是重要的传播知识的工具。

山东的专家的观点与之相悖:教师要交给学生的并非是知识,而是方法。帮助孩子寻找到自己的潜能所在,并帮助他建立学生一生所需要的自信才是我们教师应该做的事情。

浙江的专家如此说:课程要培养个性,让学生带着成功、矛盾、疑惑的心态进入课堂,远远好过让学生一直由于被动接受而迷惘要有价值,兴趣、梦想、理想比起知识来对学生更重要的,失去了这些,学习是可怕的。

。。。。。。

真是“群贤毕至聚阳羡之地话课改,少长咸集登宜外讲坛竞风流”。

活动结束了,留给我们与会教师的是更多纷飞的思绪、探索的空间,我们有所得,但还是有所惑。我只能感慨一句老话: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困难的,过程是曲折的,教学的追求也无止境的。“鱼”和“熊掌”如能兼得,肯定是好事,那也是我们追求的理想教育。对于我们每一位一线教师,暂时来说,从每一节课出发吧,做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适合的课学生自然会喜欢,那肯定是对的方向。

       2010年9月29日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