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教学天地>>教务工作>>>> 正文

关于小组合作学习

发表日期:2009/9/29 8:27:22 作者:无 有1058位读者读过

关于小组合作学习

  罗明

美国教育学者沃迈特认为:“合作学习是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划分学习小组并以此为常态的基本学习单位是在班级授课基础上实现合作学习的基本要求。“小组合作学习( cooperative learning)”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新型教学组织形式。杜郎口中学的336模式,昌乐二中271模式,兖州一中以导学案为载体的循环大课堂,其课堂教学都是以小组为基本学习单位进行的,因此从一定程度上说,他们的成功是这一新型教学组织形式与我国现行课改要求以及考试选拔制度有机结合的范例。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性学习,是在班级为学习单位基础上的发展,这一形式确立后,学校的各项管理和要求,将由原来的班级,分解下放到小组,对班级管理的目标体系依然存在,只是重心进一步下移和分解,而对小组的目标管理,将成为学校管理体系的基本单位。因此小组的划分以及小组的管理,因其基础性而显得更加重要。

1、小组划分的依据

从外地实行小组学习的教改实践看,一些学校已探索出关于小组划分与管理的基本套路,效果明显。如小组划分遵循的“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把相对稳定与适切的微调相结合;把性别、成绩、性格特征、家庭背景、居住社区等作为小组划分的依据。应该说,小组的科学划分与有效的动态管理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基础。

2、小组坐位的摆放

分组后的班级,一般情况下有6~7个学习小组,小组坐位的摆放是块状,还是条状,不能一概而论,但要注意几个因素。一是有利于小组成员间的交流;二是有利于学生展示时上下坐位;三是有利于学生看黑板,小组展示时允许学生下座位用不同身姿看黑板;同时要定期轮换。

3、小组的目标管理

小组成员的参与度与学习水平、学习能力的提高是对学习小组进行目标管理和评价的依据。参与度主要反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动脑、动手、动嘴等多感官调动的情况,是新课程倡导的三维教学目标,内化在学习过程中的必然体现,也是学生主体地位得以体现的基本现象形态。没有一定的参与度,小组合作学习就会流于表面,表现在回答问题、完成小组分配的学习任务等最终还是少数几个学生的事。因此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这既是评价的依据,也是过程管理的需要。用写续事性“小组学习日记”的形式是加强小组学习建设的一个很有效的途径。

4、小组激励措施

小组名称、标识、组歌、信奉的格言等是小组成员对组文化的认同与取向,在教师指导下,充分发挥和尊重学生的想象与创意,富有组间特色的组文化,不仅是班集体建设的一道靓丽风景,更是加强组集体建设的纽带。给表现好的学生以切适的当堂表扬、掌声、奖励、加分等是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增强自信的发酵剂。在对小组学习过程台帐统计分析的基础上,认真进行阶段性评比奖励表彰,既是完善对小组过程管理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竞争意识等不可勿缺的环节。

5、配套工作

小组合作有效与否,受制多种因素,既有课上也有课下,既有校内也有校外;学校应充分利用校内各种媒体,为学生最快获取最新、最多信息提供途径与平台;没有多渠道的信息通道,小组合作探究的内容就很难拓宽加深,更谈不上鲜活与有趣。课上展示内容将流于表面。丰富学校图书阅览室藏书,开放理化生实验室和教育功能室,整合各种社区资源,为学生探究问题提供学辅资料和活动场所,只有这样,才能把小组学习内容引向深入,展示更精彩。

6、协调小组与班级的关系

分组后的班级管理是以小组管理为基础的,小组管理的绩效是通过班级来呈现的。两者既有区别,又密切关联,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如小组的课代表与班级课代表的工作关系;班长与组长的工作关系;班级目标管理与小组目标管理的关系等。对班长、组长、班课代表、组课代表定期组织培训。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