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数学课例研究的反思
发表日期:2010/11/25 10:44:40 作者:无 有982位读者读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师专业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以教育理论为指导,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课堂教学方法,因此各学校在积极的开展课例研究活动。
作为年轻教师,我有幸参加了由市、区数学学科教研员率学科中心组成员,在本校组织开展的为期一天的“课例研究式”教研活动。
按照此次课例研究活动的安排,我上的是《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改进课。按照原来的教学设计,我们首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在探究活动中安排了两个活动。活动一,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画出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然后老师归纳总结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活动二,类比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探索怎样用数量关系来刻画直线与圆位置关系.并根据上述结论安排了巩固练习。接着是例题分析。在完成课本例题的基础上又进行了拓展延伸,最后是反馈练习,课堂小结。随后,根据观察小组从各方面统计的数据,在市、区领导及中心组成员的共同探讨下对本节课进行了改进:活动一,让学生自己画图,观察思考,小组交流,并在黑板上画出自己的结论,老师针对不同图形进行提问,由学生自己归纳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这一活动延长了时间,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观察,概括能力,学会分类讨论思想。活动二,事先老师不复习点与圆的位置关系,而是直接提出问题:除了从公共点的个数考虑位置关系,你还有其他方法吗?这样处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积极主动思考。让学生成为“主演”,而自己充当“导演”的角色。学生类比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得到结论后再问:怎么判断?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培养他们合作交流的精神。学生在活动中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鼓励,共同体验成功的快乐,与此同时,也使学生感悟到了事物间的相互转化 。
这部分内容的处理采取了“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动手操作—小组交流—得出结论” 的探究步骤。同时为了保证有充足的时间给学生探讨交流,将后面的练习反馈进行了删减。整个教学过程按计划完成。从学生的状态和反馈情况看,对比改进前的数据,本节课还是比较成功的。
但还有以下几个不足之处:
1.整节课的时间分配还把握得不够准确,同时教学中要注意给学生总结数学思想方法。
2.意识到不够放手,当学生同时提出从公共点个数及点与直线的距离和半径的关系这两个角度去思考时,有意让学生终止,而硬要按事先设计的教学,让学生去思考,总结。
3. 整个教学过程气氛不够活跃,还要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及应变能力。
现在回想起来经历的过程,感受颇深。首先经过训练进一步掌握了教学方法和技巧。在此基础上通过自身的尝试,发展新的领域,发现更多新的问题。像这样的课例研究对像我这样正在成长的青年教师来说既是一种磨炼,又可以吸取教训和积累教学经验,是今后改进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难得的机会。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