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教学天地>>教务工作>>>> 正文

“课例研究式”校本教研的实践与思考

发表日期:2010/10/29 7:58:17 作者:无 有988位读者读过

“课例研究式”校本教研的实践与思考

上元中学  罗明

 

2009年4月6日至9日,由南京市教研室主办,上海教科院4位专家全程参与,上元中学承办的“课例研究式”教研观摩活动,应该说是对传统教研的一次行动反思。为期四天的活动过程中没有太多的阐述和要求,只是针对性极强的务实行动。活动虽然结束,但给我们留下的是对提高教研活动有效性的再认识,是对拓展教研路径的再引领。同时也为在新的教育背景下,改革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抓手。

我有幸参与了活动的全过程,再加上近期两次的区级活动,因此对“课例研究式”也有了一些肤浅的感性认知。“课例研究式”教研是基于日常教育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持续地进行实践改进,直至问题解决的一种行动研究。就课堂教研而言,和传统的教研活动相比,它至少有三个方面的鲜明特点:

一、研讨主题明确

“课例研究式”教研,在活动前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明确课堂观察的主题,如课堂教学设计是否科学,课堂设问指向是否明确,师生互动是否有效等。主题的确定是根据学科特点、学生认知特点、教师教学特点,在教研组研讨基础上产生的。课堂在教与学的矛盾运动中,时刻都在孕育和衍生着各种问题,把“问题”转化成“主题”,课堂教研才会不断地从低效向着有效和高效接近。高效是相对的,有效是绝对的。

从以往学校教研活动的现状看,每学期教研组长制定的学科教研计划,除了学习外,剩下的就是组内成员按年级顺序每人一节公开课。至于听课要解决什么问题,怎样解决问题,问题解决的怎么样,却很少提起和关注。这样的教研活动充其量就是完成了学校规定的任务。也不能说这样的教研没有作用,但对具体的学科和教师而言,可能更多只是在做重复“发现问题”的工作。解决问题远不能到位。最主要的原因是活动前没有明确的主题,往往是在听课过程中发现什么问题就说什么问题,就事论事,漫天撒网,分不清是个性问题还是共性问题,解决问题的针对性措施更少了一些。而“课例研究式”教研则可弥补以往教研活动的某些缺憾。

二、归因分析深透

听课后的环节是评课。由于“课例研究式”教研在听课前根据主题的不同,把听课教师分成几个不同观察小组,各小组分别对自己的主题进行观察,并填写实录观察量表。因此,评课不再是“评”,而是通过对观察量表的统计,对课堂事实进行反映。用事实说话,用数据说话。因此对主题的归因分析有深度,有说服力。另在小组观察的同时,进行摄录,两方面结合,可以最大限度地再现和还原课堂。对上课老师而言,观看自己的课堂摄录音像,无疑多了一条反思的渠道。

在传统教研活动的评课中,评课往往是先由上课教师谈课前的预设和上完课后的感受,然后由与会教师按序分别对堂课进行点评。点评内容多为对堂课的整体或大的方面进行评说,很难对教学过程中的细节进行深入剖析,因此,常常是当前两位教师点评结束后,后面的教师就感到无话可说了,导致出现评课大而化之的现象。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课堂教学中许多生成性的情境无法通过听课笔记再现,听课时的许多感受,可能是瞬间的,由于无法得到延续和保持,因此评课者显得“有话难说”。事实上,并非是无话可说,而是有许多话要讲,有时是不知道讲什么。

三、行动跟进及时

“课例研究式”教研采用了“同一内容+同一教师”连续改进、“同一内容+不同教师”接力改进、“同一内容+不同教师”对比改进的基本形式来进行研讨,通过“一课两上”“一课三上”的对比研讨,着眼问题改进,进行连续教研,优点与不足在比较中“一览无余”。这样的课堂研究,行动跟进及时,发现问题能及时研讨,及时修正,直至问题解决。相比“一评了之”式的教研,在问题解决环节,持续改进无疑具有突破性价值。

教师教学行为习惯不是在短期内形成的,修正不良的行为习惯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教师的职业自觉,更需要外力助推。当“课例研究式”教研成为常态校本教研时,对教师不良教学行为的修正将会获得持续的外力。

 

正如一切改革一样,在原有基础上的任何变革,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段时间的实践让我们深切感受到,要让“课例研究式”教研步入常态化,需做的配套工作还有很多。如何把这一教研形式引入校本教研,在没有专家的情况下,学校教师是否也能组织开展,并使之成为常态,这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着的问题。本学期开学不久,我校就制定了《上元中学实施“课例研究式”校本教研活动方案》。《活动方案》在借鉴“专家活动”的基础上,着眼“常态”,删繁就简,保留具有核心价值的步骤与环节,突出可操作性。对照《活动方案》,我校正在有条不紊地扎实推进,特别是系列活动的开展。我们深切感到,活动中,无论是对上课的教师,还是听课的教师都有着很强的震撼力。伴随一个又一个不良教学行为的转变,课堂正朝着从低效到有效再到高效的方向推进。尽管此项工作的开展,尚有许多问题要解决,但我们坚信,这一扎根课堂,基于问题,突出践行的行动研究,必能在课改的进行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我们对“课例研究式”教研校本化,进而转化为“常态”教研充满信心。

现简要介绍我校实施“课例研究式”校本教研活动方案,主要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成了领导小组。教学校长任组长,教务处、教科室主任任副组长,各学科教研组长为组员。

第二阶段,学习宣传(2010年9月1日—9月30日)。主要措施:

1.开学第一周,组织召开学科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年级部主任,年级分管教学助理和处室负责人会议,学习“课例研究式”活动的一般流程。

2.各学科教研组长确立学科活动组成员。

3.组织全校教师学习《从真实世界里找学问——记一次课例研究活动》文章,并要求登陆相关网站,撰写学习体会,上交到教科室。

第三阶段,活动引领(10月8日—12月15日)。主要措施:

1.与市、区教研室取得联系,取得业务支持。

2.从数学、物理学科入手,本学期组织2—3次“课例研究式”教研活动。数学、物理分别在7、9周在我校各组织一次区级活动,参与人员除区中心组成员外,我校相关学科教师全员参与;第13周在我校组织一次市级数学学科“课例研究”活动,力争把活动的核心步骤加以固化和推广。

3.第7周、8周数学、物理活动期间,所有学科教研组长全程参与观摩,了解活动一般流程。

4.第9周召开教研组长会议、制定学符合科特点的“课例研究式“教研组活动方案,进一步明确学期活动研究的主题,上课的教师以及活动的时间安排。

5.行政蹲点教研组,了解活动开展情况。

6.17周前各学科教研组至少组织1次“课例研究式”教研活动,教研组长负责撰写活动报告交教科室。

7.第18周组织校级“课例研究式”校本教研活动专项视导。

第四阶段,总结提升(12月16日——元月15日)。主要措施:

1.撰写活动报告。

2.归整过程性资料(包括实录的音像)。

3.完善各学科“课例研究式”教研方案。

4.对实施效果好的教研组和教师个人进行表彰。

5.申报《关于“课例研究式”校本教研实施策略研究》省级课题。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