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教学天地>>教务工作>>>> 正文

一次课例研究活动的历程与体会

发表日期:2010/10/29 13:54:45 作者:无 有1176位读者读过

一次课例研究活动的历程与体会

                             上元中学数学组  祁礼胜

2010年10月13日,我校邀请区数学教研员陈冬及其率领的区课例研究小组观察组的教师们,来我校指导数学组校本教研——课例式研究。我作为本校数学组观察员,跟随名师黄秀旺老师参与研究活动,下面将自己的学习历程及其体会总结成如下文字,不到之处,敬请指正。

                     学习历程

数学组安排了吕圣宝、陈敏如两位教师上了两节课,吕老师上午第二课上,陈老师下午第二节上,课题都为《合并同类项》。吕老师上完之后,课例研究小组观察组的老师赶紧从不同的角度对本节课进行数据处理。我跟随黄老师负责课前测试。为了了解授课班级学生对学习新内容所需的知识、学习经验、方法的储备情况,黄老师精心准备了一份课前测试,试题如下:

1.计算:(尽可能简便哦!)

(1)24×(-+);               (2) ×9+×(-15) .

2.计算:(尽可能简便哦!)

(1)-6+1.8-34+6.2;                (2)  4-3.2+2-4-4.8 .

3.填空:(可能你不会解答,没关系,凭借你的经验猜一猜.)

(1)3a+2 a =       ;       (2)5y2-3y2=       

(3)-4 bb =      ;      (4)-3 x2-2 x2=      

   黄老师委托授课班级班主任于前一天对该班学生进行了测试,我和黄老师以最快的速度对学生测试的情况进行了数据处理,统计出来的结果出乎我们的预料,该班近90﹪的学生答对所有的问题,这能说明学生在学习新知前,相关的知识、方法、经验储备充足吗?就是生源好的班级也不可能有这样的结果,更何况我们学校的七年级生源也不怎么样。回忆吕老师授课时,我们发现学生用相关储备的知识、方法、经验解决新问题时,并不轻松。很明显这次测试的结果不真实,失去了课前测试的意义。我和黄老师仔细分析查找了原因,我们翻阅每张试卷,发现试卷上学生都写上了名字、班级,同时也发现了学生抄袭的痕迹。这说明学生很在乎这次测试,采取了一些手脚,导致检测结果失真,这与我们没有向学生正面说明这次检测的目的有关。

找到原因之后,我们对下午接受课前测试的班级进行了正面宣传,要求学生测试时不写班级、姓名,我们也不给学生打分数,只要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认真答题就行,并与监测老师通好气,确保测试结果的真实。同时我们对测试试题进行的修改(以黄老师的修改意见为主),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前面的测试题已用过,怕学生泄露;另一方面基于其他老师对吕老师上的课的修改意见。我们编制如下试题:

1.单项式-2 x2 y3的系数是      

2.多项式3 x2-2 x yy2                 的和,它们的系数分别为                

3.小明计算24×(-+)时,给出的解答:

原式=24×-24×+24×    (第一步)

=12-4+3    (第二步)

=11    (第三步)

请问他第一步运算的依据是                         

你能否从第一步中得到启示,解决以下问题:

(1)计算: ×9+×(-15) .

(2)计算:①5a+3a =       ;      ② 6y2-2y2=       

③-5 bb =      ;      ④-3 x2-2 x2=      

在第二次试题的编写过程中,我们不仅注意到学生学习新知所具备的知识储备。(如1、2两题)而且也关注到经验与方法的储备(如3、4两题)。我们利用中午学生仔细的时间对下午授课的班级进行了测试,并立刻进行数据处理,统计出来的数据较好地反映了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根据课前测试的结果,黄老师给出了下午授课的陈老师一些建议,陈老师根据这些建议调整了教学设计,受到了不错的效果。

下午第二节后,全校教师聚集一起,聆听区课例研究小组观察组的老师们的讲座,他们以观察得到数据为依据,对两位授课教师的课进行的客观的、精彩的剖析。这次活动不仅拉开了上元中学数学组课例式研究活动的序幕,同时也为其他学科的课例研究活动提供了参考。

                   体会与感悟

2010年10月13日这一天,说实话我感觉很累,但我却很充实,收获很多。

感动

感动之一  上课的两位教师很普通,既不是骨干、也不是带头人,他们没有任何怨言接收了任务。他们认真准备,不断调整修改教学设计。课上的虽谈不上精彩,但他们扎实的教学基本功,精彩的教学设计还是赢得了大家的肯定。他们的表现很好的诠释了上元中学数学组老师们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与作风。

感动之二   区课例研究小组观察组的老师真的很辛苦,授课老师上课时,他们认真记录所需的数据,思想高度集中,容不得开半点小差。听课结束后,他们立刻投入到紧张的数据处理中去。在规定的时间内,把统计出来的结果与对课的剖析形成电子稿,并与教师们交流。时间紧、任务中,但他们完成得非常出色。

 

收获

我作为本校数学组课例研究小组观察员,紧随区课例研究小组观察组观察员黄秀旺老师,虚心向他求教如何做好课前测试。黄老师虽是市数学学科带头人,但他做事很敬业,也很谦逊、和善,这倒使我与他交流时不拘谨,敢于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在第二次编制课前测试时,我主动地把事先准备好的课前测试题拿出来与黄老师交流,并表达自己的设计想法,黄老师觉得有些题不错,采纳了部分。(如1、2两题)紧接着我和黄老师不断交流、讨论,修改试题,形成了一份不错的课前测试试题。黄老师还从理论高度对每道试题的设计意图做了一一解释。与黄老师相处的一天中,我收获一些自信与成功,但更让我收获了名师的工作的敬业精神,这种精神将激励我更好地做好本职工作。

提高

由于本次活动的全程参与,我真正知道了什么是“课例式研究”,它对教学究竟产生怎样好处。就课前测试这环节来说,颇有体会。通过课前测试,授课教师就能知道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所需知识、方法与经验的储备情况,授课教师根据这些,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例如课前测试中,计算:①5a+3a =       ;      ② 6y2-2y2=        ;③-5 bb =      ;      ④-3 x2-2 x2=       .第①道几乎没人出错,②、③、④出错率明显增加。教师在设计教学时,遇到同类项的系数是正数时,如何合并同类项可以不讲;遇到同类项的系数都是负数或异号时,如何合并同类项要重点讲。

观察组的几位教师从各自收集的数据出发,对两位教师的课进行客观的、全面的剖析,并提出对课的修改意见。这对上课的老师来说无疑是一次业务的提升。对听课者来说多少有所收获。我很有感受,本次课例研究活动后,我更加注重以下几方面的改进:例如课堂提问时,以前集中在教室前面、中间的那部分同学,现在后面和左右两边的同学也被照顾到了;问题的设计不再盲目,更关注问题的合理与有效了。在教学设计时,对一些关键环节,注重引导,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探索的时间;对学生学习的状态也关注了,鼓励先学生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等等。 

课例式研究活动不仅能提高课堂效率,更能提升教师的专业成长,那么就让这种活动在上元中学这块肥沃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吧。

课例活动体会.doc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