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校园动态>>上报计划总结>>教科研>>>> 正文

2007-2008学年南京市上元中学第二学期教科室工作计划

发表日期:2008/2/16 0:00:00 作者:admin 有798位读者读过

2007-2008学年南京市上元中学第二学期教科室工作计划

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室继续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教学为中心,以培养青年教师为主攻方向,丰富专业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技能,努力提高青年教师教育教学的水平。积极引导广大教师进一步树立科研兴校观念,切实开展教育科研活动,以促进、提高教师的科研实践能力和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具体工作

我想刚开始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同时多向领导、教师虚心请教学习。我相信,不一定能做得很好,但一定会尽力做好。具体工作安排如下:

一、开展公开课、听课、评课活动

听课,是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一种载体,是学校对教师工作的一项要求。听课是教师相互学习和沟通的主要方式,也是评价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措施。教师教学素质和业务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积极主动的听课及课后的研讨交流。

1、 教科室将和教务处一起进行一周公开课的组织、评价、公示的管理。具体步骤为:   自愿参加公开课的教师,在上一周周五前到教研组长报名;若周五前无报名教师,则由教科室指定二位教师作为下周授课教师。教科室指派时的大原则是:教研组内轮流。

3、 公开课的上课时间一般会至少提前一天通知到年级组,本教研组的教师必须无条件参加,不得缺席。有课程冲突的请提前调换好课。同时欢迎其他的教师也参与听课,但请在上课前至少一节课前到教研组长报名并领取听课记录表。

4、 参加听课的教师必须认真填写”听课记录表”,听课结束后将记录表交教科室,以备评课时用。

5、 每听完一节课后教科室将组织评课,要求参与听课的教师参加评课(除当时上课或上晚自习的教师外)并积极发言,提出合理的意见或建议。受评教师也必须认真做好书面记录。评课结束后授课教师将评课记录交一份(复写件)存档;参评教师将听课记录留教科室存档。

6、 一次听课记录加对应一次评课记录才能算作一次教研活动记录。

7、 上公开课、听课、评课以纪录为据进行校内公示。

二、进一步开展“上元论坛”

上学期的“上元论坛”在学校引起较好的反响,教师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一定有很多的思考,特别是面对学生和教学现状,心里一定有过不少的想法,我想借助这么一个平台的搭建,让老师们能把心中的真实想法说出来,我相信如果把这种形式的大讨论落实到实处,教师的心灵会在相互交流中得到一次洗礼、净化。从而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思想更新观念。开展教育教学主题的大讨论,旨在引发教师们的思考。活动具体安排另行安排。

三、组织好“青蓝工程”

本学期要组织新一轮的师带徒结对子工作,原先已有对子的,如果本年度师徒分散到两个校区,要重新组建新对子,新调入的教师也要组建新对子。具体办法是先由教研组向我室申报,经过我室审核调整后,再正式组建新对子。原有的对子中,徒弟要交一份上学年度的小结,主要汇报在结对子活动中的收获与感受。本年度的师徒对子工作要密切结合集体备课,徒弟每周至少要听师傅一节课,并写听课心得一则(写在我室发的专用笔记本上),师傅每月检查一次听课心得。师傅对徒弟的指导要有计划,在理论学习、备课、上课、命题、撰写教学反思或案例、撰写教学质量分析等方面给予较系统地指导,并在师德方面给予言传身教。

四、抓好各级论文的撰写和推荐

本学期,继续根据省、市、县教育科研部门的要求,认真组织广大教师参加各种教育论文的评比。在每次活动前,努力做好宣传发动工作,组织教师学习省市县有关论文竞赛的文件精神,使之明确竞赛的具体要求及规定,以提高论文的获奖率。提倡自己动手写教学随笔、教学反思这样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文章,鼓励教师撰写并发表论文。

五、加强课题研究

1、 指导管理现有课题

对已有课题积极进行成果推广;对研究中的课题加强过程管理;对即将结题的课题督促指导材料准备;实行课题组负责人例会制,每学期期初、期中和期末各开一次通报会。

2、 开发申报新课题

本着科研兴校的思想,就新课程与我校教育特色和各教研组实际展开校级小课题研究,开发新课题,同时积极承接上级下达及其他渠道新课题。要求区骨干以上教师都要申报区以上个人课题,争取今年有10-20个个人以上课题立项。定期组织课题研究汇报活动,真正使课题研究为教育、教学服务,为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服务。

六、提升骨干教师素质

1、对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制定的个人发展规划进行梳理、调整、整合。鼓励教师能按照个人发展目标,努力践行。对个人发展规划践行较好的教师进行表彰。鼓励广大教师提高自身学历层次,要求中青年教师继续深造,有能力的鼓励其参加教育硕士的学习。  

2、与校长室、教导处共同研究制定校本培训计划,并认真组织,做到有计划、有内容、有时间、有实效,帮助教师的不断提高综合素质,鼓励教师在实践的基础上向研究型教师转变,促使教师专业化发展。

 

2008216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