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校园动态>>>> 正文

为“星星”点灯,用师爱照亮特殊孩子的成长之路

发表日期:2025/11/5 17:15:17 作者:陈远根 有539位读者读过

为“星星”点灯,用师爱照亮特殊孩子的成长之路

南京市上元中学  何爽

编者按本文是何爽老师育人实践的生动记录,更是师者仁心的深刻诠释。面对特殊学生,她以不放弃的责任担当,超越了“冷处理”的嘱托;以懂他的教育智慧,实现了从耐心陪伴到心灵点燃的跨越。尤为可贵的是,她将一次危机转化为契机,成功唤醒整个班集体的同理心与凝聚力,展现了“成就一个学生,滋养一个集体”的教育格局。其行动闪耀的师德光辉,温暖而有力,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一、事件背景

新生开学那天,校园仿佛被注入了新的灵魂。刚刚踏入初中的孩子们,像一群跃跃欲试的雏鸟,叽叽喳喳地探索着新环境,每一双眼睛都闪烁着好奇的光芒。连那灰蒙蒙的天空,也丝毫无法压抑这份蓬勃的朝气。

然而,在这片鲜活的喧嚣中,一个身影悄然划开了热闹。那是个高个子男孩,微微佝偻着背,深埋着头,一把未撑开的长柄雨伞拖曳在地,发出单调的摩擦声。当我试图上前提醒时,未及开口,他竟像受惊的小鹿般猛地后退,迅速消失在门内。

感到疑惑的我,深知必有原因,最好先不惊动他。通过多方了解得知,小王是一个“星星”的孩子,也就是所谓的自闭症患者,存在语言表达和社交困难。父母表示孩子遵守纪律,希望我们“冷处理”,不要关注,以免给孩子带来压力。随后的日子里,我开始默默观察。课堂上,他从无任何回应,只低着头专注于把指甲涂黑;下课时,他像孤独的时针,在长廊里重复着无声踱步。同学们的善意如潮水般涌来,又在他沉默的礁石前悄然退去。渐渐地,他周围形成了一道无形的屏障。

每当目光触及那个与周遭格格不入的孤单背影,我的心总被轻轻牵扯。但我相信,温暖的校园时光会如溪流般静静流淌,让我们越来越近,他也会渐渐融入班集体。

二、发生过程及影响

在我看来,和小王的相处会是一场“慢工出细活”的温暖陪伴,需要的是春风化雨的耐心。却不曾想,开学第二周的一个下午,一声急促的“报告”便打破了这份预设的平静。

“老师,小王不见了!上课十分钟了都没回来!”班长气喘吁吁地冲进办公室,脸上写满了焦急。这句话像一道惊雷,在我脑中“嗡”的一声炸开。所有关于“慢”的设想瞬间被击碎,取而代之的是作为一名班主任最本能的担忧与恐慌。

危机当前,行动是第一位的。我立刻派出几名得力的班干部,兵分几路对教学楼和操场展开“地毯式”搜索。而我则直奔功能楼,从机房到实验室,一间间推开紧闭的房门,一声声呼喊他的名字。每推开一扇门,心里都怀着一丝希望;每迎来一次空荡的寂静,失望与焦虑便加重一分。当我满头大汗地狂奔回办公室,看到的却是同样无功而返、衣衫尽湿的孩子们。那一刻,无力感像潮水般涌来。

就在所有人一筹莫展之际,一个细节闪过脑海:他偶尔会独自在走廊的图书角发呆。一个微弱的希望被点燃——图书馆!虽然新生还未熟悉那里,但万一呢?我拖着几乎耗尽体力的身体冲向图书馆,搜寻一圈,仍是徒劳。就在我沮丧地低头走出大门时,眼角的余光瞥见门口大桌子下似乎有东西动了一下。我一把拉开椅子,那个蜷缩在阴影里的身影,正是小王!

那一刻,我像一个找回失散孩子的母亲,瞬间脱力,瘫坐在地,泪水夺眶而出。这泪水里,有搜寻时的焦急,有找到后的气愤,但更多的,是失而复得的巨大庆幸。

闻讯赶来的同学们立刻围了上来,七手八脚地想拉他出来,关切地询问着“你去哪儿了?”“怎么回事?”。同学们自发地筑起了一座充满善意的“关怀之桥”。然而,处于风暴中心的小王,却仿佛置身于一个无形的玻璃罩中。他依旧躲避着所有人的目光,低着头,用沉默筑起最高的围墙,对所有的关心置若罔闻。在众人无措的注视下,他挣脱开来,一言不发地转身离开,只留下一个孤绝的背影,和一个亟待解答的谜题。

这次事件,用最激烈的方式将他的内心世界摊开在大家面前。它告诉我,所谓的“冷处理”不足以叩开他的心门,我需要更深的共情、更巧的契机和更稳固的支持系统。

惊心动魄的“失踪事件”之后,班里似乎有什么东西悄然改变了。最初弥漫的疑惑和些许不安,并未演变为隔阂与排斥,反而像一块投入湖心的巨石,激起了层层理解的涟漪。小王的沉默与世界,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被全班同学看见了。一种无声的共识在年轻的心里萌芽:他是我们的一份子,只是需要一种不同的方式去靠近。

三、事件处理及效果

一天放学后,几个班干部和热心的同学自发地留了下来,围在我的办公桌旁。他们的脸上没有了那日的慌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郑重的、略带成熟的神态。“老师,”班长率先开口,声音里透着坚定,“我们看到您那天急成那样,也看到小王……他好像不是故意的,他就是……不一样。通过这段时间的相处,我们也都看出来了,小王没有坏心眼,只是需要我们特别的关心。我们也想一起帮助他。” 这番质朴的句话,像一缕阳光,瞬间驱散了我心中残留的阴霾。我知道,教育的真正力量,往往就蕴藏在这些纯真的善意里。一场静悄悄却充满力量的集体守护行动,就此拉开了温暖的序幕。

我们没有召开隆重的主题班会,也没有制定任何强制的规则。所有的帮助,都如春雨般润物细无声,融入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缝隙。课间,总有同学“恰好”与他同路,自然地陪伴左右;班级活动中,劳动委员会特意为他安排简单明确的任务,让他体会“被需要”的价值;当他沉默应对外界询问时,知情的同学会主动成为沟通的桥梁,温和地向他人解释。这些看似平常的举动,如同春雨般润物无声,为他营造了一个安全、接纳的环境。

作为班主任,我的角色是成为一名观察者与点燃者。我留意到他对书籍有着浓厚的兴趣,便以此为突破口,在班会课组织全班前往图书馆阅读。当他沉浸在书海中时,眼中闪烁的专注光芒,正是内在动力被唤醒的明证。更让我欣慰的是,当我尝试“求助”他为班级板报上色时,他竟以出人意料的耐心和用心完成了任务——这无疑是一次无声却有力的回应。

改变并非一蹴而就,却在时光中悄然累积。他从最初的完全缄默,到后来能用点头、摇头进行简单交流;从课间独自徘徊,到能够安静地立于同学圈外观察。同学们的包容与善意,宛若点点星光,逐渐照亮他曾经封闭的世界。

而这场温暖的守护,最终滋养的不仅是小王一个人。整个班集体在学会如何理解与帮助一位特殊同伴的过程中,也完成了一次深刻的成长洗礼。同学们从中实践了何为同理心,何为责任担当。班级的凝聚力不再仅仅源于共同的学习目标,更升华成为一种基于尊重与关爱的深厚情感联结。一个原本普通的班集体,也因此蜕变成一个真正懂得包容、充满人文关怀的温暖家园。

四、班级生态构建反思

回顾这三年的教育实践,我在融合教育领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我将逐步构建起一个支持性的班级生态,归纳为以下四个关键层面:

1用心交流:以情化冰,建立信任起点

信任是教育转化的前提。针对小王的特殊情况,我采取“非压迫性陪伴”策略。从每天简单的问候入手,不强制回应。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从最初的躲避到默许,再到能用细微的动作回应。当他感受到真正的安全时,心门才会微微开启。

2伙伴助力:借友聚力,营造归属环境

同伴的支持是融入集体的关键。我们通过创设自然的互助情境,引导同学们成为温暖的“同行者”。例如,安排同学轮流在午餐时坐在他旁边,或邀请他在体育课上协助搬运器材。这些活动没有强制的压力,让他在为集体服务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自己是班级的一份子,逐步建立归属感。

3兴趣内驱:因势利导,激发内在动力

教育的核心在于激发内在动力。我发现他对物理的喜爱后,便和他讨论有趣的物理现象,让他在擅长的领域获得成就感。当学习源于兴趣时,内在的驱动力便会自然生长,成为他自信前行的重要力量。

4家校共育:多方协作,巩固成长保障

家校共育,是教育成功的保障。我从“报忧”变为“报喜”,频繁分享他在学校的点滴进步。这种正向的反馈增加了家长的信心,也更愿意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双方形成合力,共同为他营造了一个持续、稳定的成长环境。

经过三年的努力,小王依然特殊,但他不再是班级的“局外人”。而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在帮助他的过程中,班级里的每一个孩子都学会了理解、包容和关爱。这个集体因此变得更加温暖、更有凝聚力。

就在今年教师节,大家进入高中生活的第一年。小王和十几位同学回到母校拜访我,大家好像长高了很多。就像三年前初次相见,大家依旧叽叽喳喳地分享着新生活,聊着以前的趣事。可这次不一样的是,小王在我的耳边也悄悄地说起了他的新老师。

他或许不是夜空中最亮的那颗星,却以其独特的光芒,照亮了我们通往理解与包容的成长之路。编发:陈远根;校对:王金伟;审核:孙克君


作者简介:何爽老师,南京市上元中学英语专业教师,江宁区第三届“德育优秀青年教师”,现任初一年级部主任助理,初一(1)班班主任。

南京市上元中学

2025年11月5日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