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之行学习随笔(四)
发表日期:2009/11/20 12:07:21 作者:蔡军 有1664位读者读过
“包办”是中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
上元中学 罗明
11月5日,由宣武区教委、北京市心理卫生协会、北京市青年健康中心主办的“学生心理教育”讲座,在62中大会议室举行。主讲人是首都医科大学,心理学教研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杨凤池教授。目前杨教授正担任中央电视台《心理访谈》节目特邀专家主持。由于杨教授在访谈节目中观点独到且能深入浅出,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由于身体不适,面对会议室满满的听众,杨教授带病用略显沙哑的声音,进行了一个半小时的讲座,时间虽短,但很“解渴”。
在谈及当代中学生存在的诸多心理问题时,杨教授指出,太多的“包办”是中学生产生问题的根源。咋听此言,似乎有些武断,但仔细想想,确有道理。孩子从出生到上幼儿园、小学一路走来,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疼着爱着,许多本应是孩子自己完成的事,都在诸多的“关爱”和不放心中被包办了,孩子的独立性在弱化,依赖性在增强,最有效认知事物的途径——体验,被一次次阻断。进入初中,生理快速成长,自主意识虽有增强,但心理成长滞后,特别是缺少独立行事的身心体验,缺乏对成功、挫折等感性经验的积累,在学习习惯上往往会表现出:习惯性死记硬背,漏字、漏数情况严重;作业不能按时完成或完成时间很长;考试不好往往找自身以外的原因;不会合理地分配学习时间;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被课堂以外的事物所吸引;在行为习惯上往往会表现为:丢三落四,好多事需要家长多次叮嘱才能记住;做事拖拉或着急,比较冲动;胆小、孤僻没有主见或固执己见;缺乏合作精神、欺负他人或被他人欺负;凡此种种多少都与“包办”有关系。
虽然“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幼儿园就要求了,但在中国现有的家庭结构状况以及上辈对下辈的极度关爱氛围中,这样的要求能起多大的作用。业已形成的依赖心理和行为习惯被自然地延续到学校,从而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带来了诸多“课题”。
对学生而言,学校它既区别于家庭,也不同于社会,是介于家庭与社会之间的桥梁,面对家庭教育愿景与教育方式的错位,面对社会发展对学校教育的高要求,如何帮助学生逐渐消减依赖与惰性,是摆在全体教育工作者面前无法回避又必须认真破解的一道难题。“一言堂”、“满堂灌”所以要摈弃,因为他是错位的家庭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延续,是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包办”(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连续讲话超过2分钟,对学生就是不公平的,即使你讲的每句话都是真理,都叫“语言暴力”——杨教授语)。由此我想到了当下我区正在进行的课堂教学改革,倡导以小组合作学习为课堂教学的常态形式,并以此为抓手,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精神,这一改革,在很大程度上,能使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减少老师在学习过程中“包办”的现象。换句话说,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如果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能真正运行好的话,这对减少中学生不良心理问题的发生,弥补家庭教育的错位,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必将大有裨益。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