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校园动态>>挂职培训>>>> 正文

北京之行学习随笔(六)

发表日期:2009/11/16 8:57:56 作者:蔡军 有1710位读者读过

北京之行学习随笔(六)

  触碰“阳春白雪”

上元中学  罗明

感谢“友善用脑”课题组的负责人李荐同志,11月11日晚,在他的安排下,我们在京挂职学习的一行10人,来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参加了“全球华语广播颁奖盛典晚会”。晚会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演播大厅举行。晚会分两部分:前半部颁奖,后半部是音乐会。说实在的,在如此高级别的场所,现场感受这样一场高水平的音乐会,平身还是第一次。当不舍地走出会场,行走在咯咯咋响的雪地上时,心情依然在激荡澎湃。对音乐我是门外汉,但我一直认为,生活中不能没有歌声,生命中不能没有旋律。音乐和其他的艺术形式一样,是人们精神家园的“港湾”,走进它就是在洗礼,融入它就是在升华,感知它就是一种幸福。幸福是人自己的感觉,而感觉是很难用文字呈现的,因为任何方式的呈现都是对感觉的“肢解”和“歪曲”。

下面谈一点由听音乐会而想到到:

之一:书香艺韵是校园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

学校是读书的地方,应有“书香”。学校是育人的场所,更应有“艺韵”。书香艺韵是校园文化也是学校建设中不可忽缺的。北京15中通过给教师出版文集,建学校博物馆,把大师级作品引入校园,打造的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已成为学校环境育人的一道靓丽风景,也是学校作为一所重点中学的名片。把形式各异的艺术形式,“种植”在草坪里、陈放在壁廊上,融入在活动中,让书香和艺韵弥散在校园的空气中,萦绕在师生们的左右。

艺术对人的影响是渐进的、综合的和向上的,不想培养出多少艺术家,但愿让尽可能多的师生能和艺术发生联系。有意识地坚持去做,效果就会显现。当前把校本课程开发与学生艺术社团活动相结合,是一举多得重要举措。对书香艺韵的实现形式进行系统谋划,重视长线投入,实现显性和隐性、静态和动态的结合,相信,校园有了艺术的浸染就不会有“差生”, 有了艺术的浸染学校就会有底蕴。

之二:和谐源于部分与整体的交融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说的是部分与整体、全局与局部的辩证关系。一首交响乐的完美演奏,与其说是乐队指挥与各演奏者间的默契配合,还不如说是对这一辩证关系的精准演绎。作为单个的演奏者,用手中的乐器,拿捏着自己的演奏部分。作为指挥,把控着乐章的旋律,挥舞间,让时而激情荡漾、时而静如悬丝、时而行云流水、时而百转千回的乐曲弥散在整个大厅。涌动生机的个体,差异有序的组合,契合流淌出优美的音乐,指挥者、演奏者都在乐曲的旋律中品味着人生,这是一幅何等和谐的画面。

学校工作,看似简单,但涉及多个方面。就内而言,各处室、各年级、各班级、各教研组、备课组、课任教师;对外而言,上级主管部门、社区单位和机构,学生家长等,它们都是学校整体中的部分或局部。作为学校管理者,如能像乐队指挥那样,把每个局部当做一个音符,在学校发展定位这一主旋律的感召和引领下,让各部门各尽其能,各司其职,互动协调,相得益彰,那么学校工作就一定会像艺术一样,彰显其强大的育人功效。

之三: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印象更深刻

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直接经验,一种是间接经验。直接经验是人们经过自身的实践获得的知识,间接经验是人们通过除实践之外的形式而获得的知识,如读书、看报看电视等。对个人而言,生命是有限的,人类长期积累的社会经验和科学知识不可能都通过直接经验获得,这就需要我们高度重视间接经验的习得。“纸上得来终觉浅,要知此事必躬亲”,直接经验的获得同样也是不可忽缺的。音乐会以前在电视广播等媒体中看过听过,但是间接的,印象不深,感触不大。而像今天,走进现场,近距离与演奏者、乐队指挥、各种认识与不认识的乐器接触,给我的感受是深刻的,呈现在我眼前的是一个立体的,有多个画面、多种声响汇聚的鲜活现场。我看到了一场大型音乐会从搬道具准备到演出结束的过程;我看到了乐队指挥彭家鹏因来时扭伤脚坐在特用的高脚椅上进行指挥(屏幕上看不到);我听到了演奏前,首席京胡演奏家与周围人诙谐的交谈……正是这现场的一切,使我先前对音乐会的间接感知,变得如此真实,当音乐声响起时,其冲击力变得如此强烈与震撼,想不激动都很难!

由此想到每次考试下来,经常听到老师抱怨:这些题目又不难,我上课讲过N遍了,不知怎么搞的竟然还有这么多学生不会做,归因为学生不认真、太懒、太笨……其实,问题还是在老师身上。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大家比较重视的是教学内容、知识点,一堂课能不能讲完很在意,只要所备内容讲完了,就感觉教学任务完成了。至于学生有没有兴趣、有没有参与、如何学则考虑较少,甚至有人认为上课让学生讲、展示、做等会耽误时间,影响进度。实际上,这大大忽视了学生通过直接经验学习的重要性。在课堂上我们应该想方设法地通过有意识地努力,改进教法,尽可能多的创设感知的情境,让学生在更多的活动中去参与,通过动手、动嘴、用眼、用脑等亲身体验而得到的知识,这往往比单一的灌输、说教印象更深刻更有效。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